新闻报导

《不修一粒混元气 难登太极殿堂门》——高原论文刊登于国家级武术期刊

    不修一粒混元气 难登太极殿堂门

       高原

    值此第五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盛开之际,我受组委会的委托写此文章,并谨以此篇文章纪念我的外公,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诞辰90周年。
每每看到有关纪念冯志强先生的文章,都会勾起我对外公的无限思念。在追忆难忘往事和深厚亲情的同时,对冯先生倾注毕生心血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武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解析,使“混元太极”的精髓能够广为真传、发扬光大,这更是我作为冯先生的后人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对冯先生在天之英灵最好的告慰。
在与外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经常听到他在许多场合不断强调的一句话,“不修一粒混元气,难登太极殿堂门,”当时对这些话基本上没什么感觉,只是一门心思的学套路,认为学的套路越多越好,所谓艺不压身,感觉不错时,就打给外公看,外公看了笑笑说:“动作练的不错,但你还不认识太极,不了解太极拳,你没有气感,练不出混元气,就不会有太极劲。我的那本《陈式太极拳入门》你看都不看,怎么能明白混元太极到底应该怎么练呢”?
    自此,我开始老老实实的看书了,“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练太极必先求无极,先练无极后成太极”“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阴阳开合是太极拳的核心------”等等,这些概念开始不停的纠缠着我,什么是无极?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开合?真是搞得我一头雾水。
    一次看见外公闲暇,我就抱着书去问:“无极到底是个啥东西”?您书上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混沌未开”古人把这叫“无极”,到底是什么意思?和我们练拳又有什么关系呢?外公见我在看书了,很是高兴,便耐心的开始给我讲解说:古人的这个“无极”,说的是天地自然界最初的状态,你想,天地间有万事万物,但刚有天地时,这些万物都还没有产生呢,没有任何东西,天地间只有这样一个空空洞洞的空间,这就是天地最初始的状态,我们的古人把这样的初始状态叫做“无极”状态。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有如同天地那样的最初始的状态,也就是说都有各自的“无极”状态,那我们人也一样,也有最初始的状态,所以古人说“天地一大宇宙,人身一小宇宙”,你能告诉我人最初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吗?我想了想说:“那就是刚从娘胎内生出来的那样呗”,外公说:是啊,就是刚出生时婴儿的那个状态,那就是我们人的“无极”状态,那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心中一念不生,物我两不知,周身极柔软、极松弛,哪里都没有力量,纯粹的自然状态,你看看,这不是我们站无极桩要求的状态吗?所以我们站“无极桩”,不是为了练习长多大力量,而是要通过不断对安静、放松的身体状态的追求,使我们的身心状态返回到人体最初始的那个“无极”状态去,只有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气海”内才会逐渐产生“阴阳混一”的混元气来。所以才说:练拳须从无极始,练太极必先求无极,先练无极后成太极,你把婴儿的状态好好想一想,用这样的身体状态去站桩、去打拳,你才能练出“混元气”来。有了这个“混元一气”,才会有太极劲,才能出太极功夫。
    外公的一席话,让我如梦方醒,茅塞顿开,原来感觉那么虚无缥缈的“无极”,经外公这么一点拨,一下变得这么的实实在在,触手可及。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练太极拳要彻底的放松、求柔、求静、求自然不用力,原来都是在归“无极”啊!

    我们能够看出,古人用一个空圈形象地比喻成无极图,来说明无极的含义是其形无可名,是天地未生前之景象,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端无形,无一物而包万物。我们练拳就是要先求这种无极的状态,然后从这种空静无极的状态中去寻求太极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中求动。然后在纯乎自然的环境下,太极的状态就在无极的状态中体现出来了。
    由此可知“太极入门在无极,练拳需从无极始”之语非虚。我们了解了站无极桩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从无极到太极的过程。那么,有了太极然后呢?跟一粒混元气有什么关联,生了太极也进入不了太极殿堂门吗?不要着急,我们继续分析,大家就会知道太极拳的内涵奥义。

    看到这张图我们大致可以明白古人对太极的理解。明朝张景岳对太极定义是:“太极生于无极”,“太极本无极,自无而有,生化肇基,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的含义是:由无极而现有机,遂太极生焉;“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1】(冯志强,1999)
    我们再仔细看看上面那段话。根据古人对太极的定义,我们知道了太极拳的太极状态就是动机和生机状态。那么,问题来了:什么会动什么会生?我认为是“气”。不管是“虽无形声”,还是“阴阳虽未分”,都是指太极状态有了,“气”自然就生成了。简单地说,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管你干预不干预它,它都是蕴含在太极这个状态里面的。你去练、去修它就生,你不动它就不生。还是冯志强先生说的那句话:“气是在你达到无极状态下,回到最本原的情况下,从无到了有,在太极状态下而产生的,这就是‘原始祖炁’。”
    古文献中经常把“炁”与“气”分开以示先天和后天不同。《类经-运气》记述:元“炁”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
    简单来说,在一定的空间里这个“炁”会生,影响它的有很多因素,比如环境,空间,传递的介质等等。第二,此“炁”一生,则一分为二,阴阳同出,其性质阴阳混一。第三,此“炁”为生命源动力,你感知的到与你感知不到,它都是存在的。你练,它就生就会不断壮大,你不练它就不动。是谓元“炁”一性,阴阳二体,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若不得元气,分阴阳之用,即万物无由得生化成长。【2】(元气论)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阴阳一体,阴阳混一是个什么感觉。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都见过发面,是由面粉和水揉成,那么它是面粉呢还是水呢,有谁能给它剥离出来?我想就是给它切成万块它的性质也是不变的,是混一的、混元的产物,你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把它剥离出来。至于您做饺子,做面条,做烙饼,做饼干等等,那叫做变化。
    综上所述,这个“炁”在可以生长的空间,拥有着阴阳混一的性质,并能够通过开合运化达到培养壮大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气,也叫内能量,我们也称它为混元气。
    既然混元气是我们的生命源动力,又是可以通过练习来不断壮大的,那么如何培养壮大我们的(混元气)内能量,就变得尤为的重要。我们在上面有论述,“混元气”存在于丹田(道经认为),想练它,就必须练习丹田也就是练习丹田的开合鼓荡,准确的说应该是用心意作为引导来练习丹田气团的开合鼓荡和其阴阳性质的变化。“开”的时候我们用心意往大去想,想到其大无外,无边无沿;“合”的时候我们用心意往小去想,想到其小无内,混元一粒。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开百脉皆开,一合百脉皆合,使得我们身体从外(穴位、毛孔和气道)到内(元气窍位,脏腑,细胞)都有机的和丹田相互辉映地开合才能是我们的混元气得到壮大。通过混元气的不断开合,其阴阳气性也在发生变化。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尽显其中,有如四象更迭交替,生生不息,化化无穷。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提到过:无极里面生太极,太极一动分阴阳。那么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一定要按照太极的易理去练拳,不光要体现在形上还要练习丹田。不管什么太极拳都是由若干个动作组成,而每个动作都由阴阳开合组成,每个动作的阴阳开合又是由丹田气团气性的收敛和发散所导致而体现的。试想我们做一个太极拳的向后“捋”,它给人直观地感受就是外形动作向后,但是它气的性质可是阳性的。再说的通俗一点,大海有潮起潮落,我们能说它涨潮的时候有劲而退潮的时候没有劲吗?所以我认为太极拳每个动作无论是开还是合,它气(劲)的性质是阴阳同出的,阴阳混一的,只是阴阳比例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由心意合大脑支配的,可不是外在用力多少决定的。
所以纵有万千的太极套路也和“阴阳开合”是分不开的,冯志强先生也指明了“阴阳开合”就是太极拳的核心,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就是太极,也就是说混元气就是太极的体现。开合是使阴和阳矛盾的双方达到统一的方法,即开合运阴阳。【1】(冯志强,1999)
通过不断地习练阴阳开合运化内气,使内气充实丹田,行通经络,布满周身,身体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浑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掤劲。先求无极就是先求内功,就是要先培养和壮大内气。有了气自然就会产生劲道,有了阴阳开合气性的变化就有了混元气,有了混元气,太极劲便蕴含其中。
    冯志强先生曾经说过:“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内气足则内劲足,内气不足则劲疲软”。他还用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过这句话,他说:这个“体”,就是“本体”的意思,“用”就是作用的意思。比如你拿着一个气球用手一捏,气球就会产生力量。如果我把里面的气都放了,这个力量还会有吗?刚才的力量,是因为里面有了那个气才产生的,所以那个气,就叫“本体”。而那个力量是那个气产生的作用的体现,这就叫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对于太极拳来讲,我们的身体里产生的“混元气”就是“本体”。而太极劲就是这个“本体”产生的作用,所以,没有练出“混元气”,就不会有“太极劲”,太极劲是那个“气”产生的作用,而不是我们肌肉产生的人人都有的“体力”,所以我总强调“不修一粒混元气,难登太极殿堂门”。说到一粒,是说要通过正确的方法产生那个混元气的种子,就像自然界植物的生长,你有一粒种子,就不断生长,不断繁衍,就能长出万顷田,有了这一粒种子,才能有后面的无穷多、无限大,那“一粒混元气”就是气遍周身,强大无比的太极劲的根基。
    太极劲是非常强大的,它不仅壮大了你的内能量,还滋润了你的全身,从性命双修的角度来讲,也起到了很好的养生效果。内能量强大了,正能量就会强大,生机才会生,病机就会减,通过不断地练习会滋养我们的全身,这个能量叫太极劲,也是由混元气为本体而产生的。
    而且,一个开合,八个劲法的阴阳虚实在里面不停地转换呢。这是由于我能指挥这气往哪走了才有八法。举个例子,我们不能单一地做成非丢既顶,丢不是捋劲,顶也不是挤劲。为什么我们总说即阴即阳,即引即进。引即是挤,进即是捋。两人一搭手,阴阳气性就同出,是引是进,是落是空,唯有你自己独知。有了混元气,才有这混元劲,没有劲就没有劲法,就没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没有八法何来的太极拳。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回到题目,我们再想:不求无极哪有太极,没有太极哪有一粒混元气壮全身,不练一粒混元之气哪有阴阳气性同出,不练阴阳气性同出哪有八门劲到之法,又何谈进入太极之门。
    由于写这篇文章的需要,我又翻阅了几遍《陈式太极拳入门》这本书。这让我对这位集毕生之精力和智慧探索太极之学精髓的一代宗师----冯志强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真正开始重新认识了“混元太极”的深厚底蕴和广博内涵,促使着我在传承“混元太极”之路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前行。


参考文献:
【1】冯志强编著,潘厚成整理.《陈式太极拳入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7).
【2】张澡.宋.《元气论》[M] .
【3】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 1757: 二卷.
【4】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
【5】张介宾(景岳). 明.《类经图翼》.[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运气卷) .

参考影音资料:
北京志强武馆存档关于潘厚成先生讲学资料。
北京志强武馆存档关于陈项先生讲学的音频资料。
康伟先生研究整理关于冯志强先生武学的笔录资料。